问渠那得清如许
| ||||
| ||||
一路向西,山脉的褶皱渐渐展现在眼前。燕山与太行山在此交汇,造就了北京房山区多山且多水的地理环境。12月,山区最低气温已跌破零下10摄氏度,项目部附近崇青水库的整个湖面被一层冰面覆盖,意味着严冬已然到来。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远山近水,还有泛着幽幽蓝光的湖面,与此时在房山水毁灾后重建项目挥汗如雨、奋斗不息的电建人共同定格,勾勒出一幅独特的生动场面。 攻坚克难 敢让山河展新颜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的容颜,但让山河焕发出新颜的亦有一群默默扎根在房山山区、无私奉献的电建人。房山区,东临永定河,西至拒马河,中有大石河贯穿南北,内有小清河、牤牛河、刺猬河、挟括河等十条小河道,由于受西北山区暴雨中心区(面积达1327平方公里)和东部永定河分洪或决堤的影响,历史上水患频繁。 房山水毁灾后重建项目紧邻崇青水库,是去年杜苏芮“23·7”流域性水灾中受损最为严重的河道之一。本次修复长度约2.57公里,施工内容繁杂且艰巨,主要包括土方工程、河道工程、跌水工程、道路工程、绿化工程、桥梁工程。该项目完工后,将有效恢复崇青水库水道原有功能,消除防洪安全隐患,对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光荣的使命。当谈到项目入场时的情况,项目经理张杰还十分感慨:“我们计划开工日期是2024年2月5日,当时正值春节假期,受节日影响人员迟迟召集不上来。直到3月15日,我们才拿到监理批复的开工通知单,土建才正式开始。”秉承着“为社会承担责任,为企业创造效益”的理念,项目管理人员迎难而上,积极对接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发挥央企的组织优势和管理优势,合理调配有限资源,早日安排人员机械入场,确保项目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其中,保证汛期之前完成河道疏挖,具备过汛条件,是项目面临的首个严峻挑战。时间紧、任务重,面对业主单位下达的施工任务目标,项目团队加班加点已经成为常态。“我们投入了最多的人力、物力和管理力量,开工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挖土、填土,工程可以说是夜以继日。”从开工到5月底,仅用了40余天,使全线2.57公里的河道具备过汛条件,共挖土38万立方米,挖石3万立方米,展现出惊人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在今年汛期来临时,项目管理人员凌晨两点冒雨开展巡逻,保障了河道的汛期安全,受到当地有关部门表扬。 道路意味着畅通,而在此次房山水毁项目中,路却成了阻碍工程进度的“拦路虎”。此次水毁项目下游段,要在原有河道基础上拓宽至60米,土地征迁涉及一条沿河公路、部分农田以及红线范围内电力设施、通讯设施,征迁面广、种类多,难度大,需要协调农户以及多方相关单位。据了解,明年5月31日汛期来临之前,工程必须形成行洪断面,完成全部河道主体结构。对此项目成立了专门沟通协调小组,抢抓时间,推进征迁工作有序进行。 目前,房山水毁灾后重建项目正抢抓春节前有效施工时间,聚力攻克施工难点,争取早日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以实际行动践行央企使命担当。 “民生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 “河道治理是房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管理要求级别最高,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项目经理张杰在每晚例会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河道治理惠及民生,其工程质量对防灾减灾,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不能马虎”这几个字像是一道座右铭深深印刻在项目部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心上。 晨曦初破,阳光洒在青龙湖的冰面上,反照上来一层带着寒意的金光。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天没亮就早早起床,简单吃过早饭就迎着早晨的寒风赶往项目现场,今天将迎来一波新的检查。项目团队将每一次迎检视作大考,迎检同时启动内部全面自查,保证安全生产措施保障到位、文明施工体系落实到位、质量监督整改到位、各方责任压实到位。 工程千秋业,质量一线牵。项目团队和建设者们面对挑战,将质量控制和关键环节的监管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执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施工流程,确保工程的精品质量。在项目现场,环境略显萧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与工人辛勤工作的火热场面。现场最醒目的是一道宽约60米、长1.3公里的河道。一架新建森林公园桥横架在河道上,现已初具规模。就在前不久,大桥的“上梁”工程圆满完成,标志着此次灾后重建项目取得了关键进展。桥面上,路缘石支模已经完成,项目管理人员正多点测量路缘石钢筋构件高度,反复对照图纸,精确控制在25厘米上下,为接下来的浇灌做准备。 在新建森林公园桥上游右岸,正进行混凝土护脚和铅丝石笼施工。进入冬季,为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冻,缩减水泥水化作用,项目技术人员增加了混凝土预养时间,以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密实性和耐久性。同时严格每2小时测温,并形成测温记录。在施工前,项目部积极做好施工部署,通过开展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案讨论、要点难点分析、技术交底等工作,确保现场施工人员掌握凝土浇筑工艺流程,保质保量完成混凝土浇筑。 全线铅丝石笼护坡护底工程体量最大,预计石笼用量约14.3万平方米。铅丝石笼采用阶式分层码放,石笼内石料选用直径20至30厘米的块石,全部由工人筛检。工程后期,铅丝石笼表面将抛洒土壤层,用于生长草类植物,涵养水质。“铅丝石笼的技术交底及过程监管,耗费了我们很多精力,过程看似简单,但这些边长1米的立方体石笼全部需要由人工进行码放,以保证块石缝隙达到5至10厘米的设计要求。缝隙过大,洪水冲刷时,会影响石料稳定,导致石笼位移。缝隙过小,则不利于透水功能。”为提高验收合格率,项目负责人现场带班值守,检查施工人员进场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情况,确保安全有序、质量过关、提升效率,保障完成工程节点目标。 面对庞大的工程量,为保证项目有序推进,必须确保物资供应及时到位。前期,项目部与业主方、监理方对预定标厂家进行实地考察,并总结形成报告,协助公司快速确定供应商,展现出极强的物资管理协调能力。为抢抓进度,项目部制定日工作进度计划,统筹协调各部门,加强沟通,一体推进物资采购、生产、技术、安全有序进行。 “进入11月份,大风天气频发,到12月底,房山区累计发布大风蓝色预警达6次。项目部对河道两侧6万平方米的裸土进行苫盖。中午前后我们会进行洒水作业,减少扬尘污染。在大力宣传教育的同时,严禁一切明火出现。”项目安全负责人袁龙宝说。项目开工后,始终将安全生、绿色施工生产视为头等大事,致力于“平安工地”的创建,通过构建一套精细化的管理体系,确保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继承发扬 两代电建人的光与热 55与23,是项目部两个极端的数字。是年龄,是团结起大家的一条线,也是电建精神在房山水毁灾后重建项目的继承和发扬。 李海林是项目一工区负责人,今年55岁,年龄最大。为节省时间,方便管理现场,李师傅在工人宿舍找了一处临时住所。在他的办公室和项目现场的临时住所内,最显眼的是一张勾画得密密麻麻的工作进度表,也是李师傅的“任务清单”。在项目部,很少有人知道他何时走何时回,早出晚归、与工人同吃同住是他工作生活的常态。“为推动项目稳步前进,必须注重与施工队伍的沟通,我要对项目现场负责,对工程质量负责,也要对自己的工作职责负责。”榜样不需要用言语来证明,有时他仅站在那里,就是一道光。 而这束光,正照在项目部其他的成员身上。今年7月,刚刚走出校园的李冰今年23岁,就被派到了房山水毁灾后重建项目,成为该项目部年龄最小的一位员工。入职以来,他仅休假1天。当问及是否想家,能否适应这里艰苦的条件时,他说“有时会想,但工期紧、任务重,忙起来也就忘了。在冬天洗澡非常容易感冒,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我们不敢生病,必须将健康的身体作为工作的前提。”当提到项目部的其他同事时,李冰的脸上展现出了欣慰的笑容,“项目部的这些哥哥姐姐们对我很好,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目前,李冰积极投身于项目商务、合同、成本及信息化管理等工作,正在师傅王星的精心引领下迅速成长。正像二工区负责人赵春立总是挂在嘴边的话,“我们这一代电建人要多关注年轻人,他们以后大有可为。”现如今,老一辈电建人坚韧不拔、恪尽职守的精神,正在新一代电建人身上发光发热。 也许在外人看来,窝在山间的寒风就像刀子,吹在脸上是刺骨的疼。冰凉的水冲在手上,带来的是皮肤干裂后痛痒。但在这片土地上,这早就成为20位项目管理人员工作与生活的常态。背井离乡的孤单被项目部大家庭的热情冲淡,恶劣天气带来的阻碍被智慧和毅力克服,项目建设推进的背后,是电建人始终以工程为重、舍小我保大局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意识。 此时此刻,山间的风突然停了,一缕缕暖阳泻下来,轻轻拍打在电建人的肩头。他正站在高高的桥上,转身回头,停下手中的工作,他感受到清晨升起的太阳。又看向远处,那是他当初满怀壮志来时的路。他笑了,带着感动的热泪,因为他好像看见一渠清水正从他脚下缓缓流过。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