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1234回家路高清版_1000款禁用黄免费a尿道口_久产久射久精国久品在线观看

挑战“首例” 打造“模板”
——记颜春岭填埋场项目环境治理探索之路

发布日期:2025-01-07 信息来源:第四工程公司 作者:朱晗瑛、钟剑锋 字号:[ ]

治理规模超630万吨,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存量飞灰取样合格率仅21.4%……公司承建颜春岭填埋场项目是当前全国一次性治理规模最大、场内填埋成分最复杂的生态治理类项目。项目团队面临的不仅是“垃圾山”,更是一座“问题山”“困难山”。

为实现颜春岭填埋场的资源回用和库容再生,公司以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不断积累和总结治理与修复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直接转化为可套用的模板,或通过技术组合的方式,衍生成多种复合修复技术,使其可广泛应用于全国同类型垃圾填埋场治理中,全力助推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新标准” 开启定额认定新篇章

颜春岭填埋场项目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引入了多项创新技术与工艺,包括垃圾筛分、飞灰螯合、除臭运维以及GCL复合墙等。然而,这些新技术在海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缺乏相应的定额标准,导致项目在计价依据方面存在不充分和不完整的问题,这对项目的概算批复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为解决这一难题,项目团队与海南省标准定额站进行了深入沟通。2023年9月2日,项目正式启动了定额测定工作。通过实地监测,详细记录了现场施工每一道工序所需人力、时间、材料、设备等数据,并不断优化定额测定方案。最终,项目成功完成了垃圾筛分、除臭运维、飞灰破碎、螯合和装车等定额子项目的编制工作。10月22日,随着垂直阻隔工程GCL 膨润土防水毯垂直安装定额测定工作的圆满完成,项目的定额阶段性测定工作也顺利告一段落。

此次定额测定工作的成功开展,不仅为项目的概算和预算审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进一步完善了垃圾填埋场治理的造价标准体系,对后续的垃圾填埋场治理和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预、防结合” 打开堆体开挖新思路

由于长时间超填,颜春岭垃圾填埋场堆体高达115米,且大部分坡度为1∶2,导致堆体内不安全填埋气体浓度高,存在堆体失稳滑坡的安全隐患。同时,填埋场所处地区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台风及暴雨极端天气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在开挖过程中容易产生雨污合流、臭气外溢等风险。

面对堆体开挖外运工作中的重重困难,项目团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创新性地采用了“垃圾堆体开挖好氧预处理”与“五位一体”除臭控臭施工措施。具体而言,在垃圾堆体内埋设注气井和排气井,利用风机向垃圾堆体中注入新鲜空气,有效激活其中的好氧微生物。在适宜的含氧量、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好氧微生物会加速有机垃圾的分解和腐熟,促使堆体逐步稳定。同时,通过气体置换,逐步降低堆体内不安全填埋气体的浓度,使其各项气体浓度处于安全限值内,从而实现安全开挖并降低恶臭气体浓度。

为了消除恶臭气体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项目团队在堆体开挖时采用了“垃圾本体除臭、作业面空气除臭、作业区下方除臭帷幕围堵、手持应急喷枪、外围喷雾除臭”五位一体除臭控臭措施,全方位防止臭气外溢,有效减轻周边大气污染的控制压力。同时,项目部还同步限制了机械活动范围和车速,并定期喷洒除臭药剂,确保臭气防控无死角,显著解决了垃圾堆体开挖过程中的异味问题。

“破碎再螯合” 探索飞灰处理新形式

在颜春岭垃圾填埋场南侧库区的飞灰填埋专区,堆积着约11.8万吨、体积达14.75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2022年3月的飞灰取样检测结果显示,合格率仅为21.4%,主要超标项目为铅和镉,这表明传统的处理方式已不再有效。若不对这些飞灰进行妥善处理,土壤和地下水将面临严重污染的风险。经多次论证,项目团队决定对现有飞灰进行开挖并重新螯合处理。

存量飞灰即失效飞灰的螯合工艺在全国尚属首次尝试。为此,项目部管理团队组建了技术攻关小组,将理论研讨与现场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试运行中逐步掌握了破碎、螯合等关键技术,经过无数次实验,最终确定了螯合剂的最优参量。在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攻克了飞灰含水量过大、螯合设备上料机皮带粘连堵塞等一系列难题,成功使2800吨飞灰通过螯合处理后的检测,全部达到合格标准。颜春岭填埋场项目因此探索出了一套完善的失效飞灰再螯合工艺流程。

为满足飞灰螯合生产的需要,项目专门建设了飞灰预处理车间(1866.24平方米)和螯合车间(2981.16平方米)。飞灰的总开挖量为10.53万吨,螯合后的增重系数约为1.11。开挖出的飞灰首先由环保渣土车运送到飞灰预处理车间,在这里,使用镐头机和挖掘机对飞灰进行破袋和初步破碎,使其粒径缩小至约30厘米。随后,飞灰进入人工分选平台,由工作人员将其中的吨袋等杂物捡出,再经过颚式破碎机进一步破碎,使粒径降至约3厘米。最后,通过密闭式输送带将飞灰送至螯合车间进行后续的螯合处理。

经过螯合处理并检测合格的飞灰将进行规范化填埋。其中,3.3万吨飞灰外运至儋州飞灰填埋场,而剩余的9.54万吨飞灰则在场内进行规范化回填。由于螯合后的飞灰跨地区运输难度较大,运输路径长且需经过两个水源保护区,项目团队制定了详尽的运输方案和严密的应急预案,多次实地考察儋州飞灰填埋场,并在运输过程中通过数字中心对车辆的轨迹和装卸过程进行严密监控,确保飞灰外运的各个环节既顺畅又符合环保要求。

失效飞灰螯合工艺的成功攻克以及飞灰跨地区外运的宝贵经验,为填埋场垃圾的资源再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上墙加下幕” 开创防渗阻隔新模式

颜春岭垃圾填埋场因长期超容、超时运行,其底部原有的防渗漏系统已存在渗漏风险,引发了群众对“垃圾填埋场是否污染周边地下水”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项目团队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一套综合方案,以“垂直阻隔技术切断污染源头、抽排控制污染地下水水位、污染水质监测”为核心,向周边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其中,垂直阻隔技术采用创新的HDPE膜(GCL毯)复合墙+帷幕灌浆组合工艺,最大深度接近百米,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尝试。

根据现场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情况,项目巧妙地将垂直阻隔防渗体系工程划分为两大部分。首先,在填埋场地下水上游(东南方向)来水方向设置帷幕灌浆屏障,有效削减进入填埋场底部的来水量,从而减少污染地下水的抽提处理量。其次,在填埋场地下水下游(西北方向)创新性地采用“上墙下幕”阻隔技术,即在地下水较为活跃的区域,使用阻水效果更佳的柔性复合墙,而在其他区域采用帷幕灌浆,以实现精准防控。

为确保彻底切断地下水污染源头,全面阻隔颜春岭垃圾填埋场下的地下水与外部地下水交互,项目将垂直防渗漏系统环绕整个垃圾填埋场,总长度约2公里。其中,柔性复合墙的轴线长度达885.15米,其余部分则由帷幕灌浆完成。由于填埋场地处复杂的火山岩地层,地质情况多变,帷幕灌浆的最深处将达105米,相当于在填埋场地下与不透水岩层紧密结合,形成一道平均深度为83米的坚固水泥墙,整体结构宛如一个巨大的“桶”,将垃圾渗滤液牢牢地“装”在其中,有效防止其外渗。

在填埋场地下水下游方向,垂直阻隔防渗墙的首幅HDPE膜下设深度达36.5米,这是项目垂直防渗漏体系中的最深幅HDPE膜。目前,超容垃圾开挖转运工程已圆满完成,垂直阻隔防渗体系工程施工也即将收尾。届时,周边环境及地下水环境将得到进一步的显著改善,为当地群众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筛分再利用” 开辟焚烧产能提升新路径

近年来,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发电在我国众多地区逐渐成为破解“垃圾围城”难题、加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举措。然而,从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到中西部地区,垃圾焚烧厂普遍面临“吃不饱”的困境。这主要是由于垃圾焚烧电厂的超前规划与原生垃圾源头减量之间的矛盾,导致垃圾焚烧厂无法实现满负荷运行,部分焚烧炉闲置,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从而阻碍了“无废城市”建设的步伐。

颜春岭填埋场项目另辟蹊径,秉持“向存量要增量”的理念,将陈腐垃圾重新资源化利用,为“破局”提供新思路。这一创新做法也引起了CCTV2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的关注,并被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报道。

项目团队在处理陈腐垃圾时,首先将其运送至沥水车间进行沥水晾晒,待含水量达到标准后,再通过筛分线将其输送至筛分车间。在筛分车间,借助滚筒筛、磁选机、风选机等先进设备,垃圾被精准地分为惰性物和轻质物两类。其中,轻质物的热值符合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要求,可与其他垃圾混合后进行有效焚烧发电。通过超容垃圾的开挖转运,颜春岭生活垃圾填埋场将原本超期服役的陈腐垃圾重新资源化利用,这不仅解决了填埋场垃圾超容的难题,还有效满足了周边垃圾焚烧电厂的产能需求,实现了双赢。

对于无法直接焚烧发电的惰性物,项目团队同样没有放弃对其资源化利用的探索,坚持不懈地对惰性物进行深入分析检测。物理组的分析结果显示,惰性物有望替代部分水泥熟料生产原料,为建材行业提供新的原材料选择;而化学组的检测结果则表明,虽然惰性物不能满足农用或绿化种植土壤的标准,但其有可能作为第二类建设用地土壤使用。如何将垃圾填埋场开挖筛分后的惰性物料进行高效资源化利用,已成为项目团队及该领域所有研究人员共同探索的新方向。

建设一个项目,造福一方百姓,树立一座丰碑。颜春岭填埋场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改善了周边人居环境,降低了环境风险,还积极践行了“两山”理论,为海南自贸港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电建力量。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临清市| 津市市| 安多县| 阜新市| 香格里拉县| 南部县| 锦州市| 托克托县| 铜梁县| 来凤县|